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快樂才藝」與「棋力導向」的區別?




在此先強調,這兩項分類只是為了簡易區分目前圍棋教學常見的兩種分支,方便剛接觸圍棋的家長理解大方向的分別。

個人認為其實這兩者觀念不互相衝突。以棋力提升為導向只要引導的好,學生也可以學習的很快樂。相對地,把學圍棋當成快樂學習一項才藝,只要有方法、有目標、有效率,自然也能高效率地提升棋力。

甚至可以更精確地說,圍棋原本就是跟個性高度相關的心智運動。在教學過程中,用心的老師能夠非常清晰感知每一位學生獨特的個性。性格的優缺點反映在棋盤上,一覽無遺。

個人認為最理想的圍棋教育,是結合學生個性成長的教育,學習到段位後更應該結合生活教育,從學習圍棋中獲得對生活大有幫助的能力。老師透過圍棋這項工具,幫助學生把個性上的缺點一一克服,優點發揚光大,成效應該會理所當然地反映在棋藝進步。透過練習有質有效地提升品性,然後棋力進步是水到渠成。這兩者又相輔相成,水漲船高互相帶動。

思考成熟更穩健、更細心,就會深思熟慮減少犯錯,棋盤上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最佳應手,生活中自然更容易同理他人,展現體貼的一面。但前期家長必須花費點心力陪伴成長,耐心培養出孩子對圍棋的興趣。

(PS一開始就想衝刺棋力為主的也可以告訴我,但假如沒相應的興趣配合,難以長久)

毛毛老師的文章指出:

當前產生一種「快樂才藝」的新思維,才藝老師為了發揚各自的項目,均強調「快樂學習」,但對於基本功及辛苦練習過程,無不輕描淡寫帶過。漸漸使得新世代對學習才藝冗長以及反復操作的部分,產生了一種近似逃避般的厭倦。

圍棋也是如此,為了針對幼兒及兒童推廣,有志之士設計出很多快樂學習的課程。為的是將抽象且艱深的圍棋運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更多的孩子。但為了普及,棋力訓練的強度便不可能要求到每一位同學。

同時圍棋老師們分兩派:有一派完全不認同所謂的快樂學習,認為那是騙小孩的把戲;而另一派則認為某些老師剝奪了願意將圍棋視為興趣的孩子們的學習權利。

兩種說法都各自有立場,但若堅持各自理念到極致,都會成為一種極端跟逃避。

「快樂才藝」的極端容易變成玩票性質,學很久只學到皮毛。例如學生已經學一段時間了,老師卻沒真正把基本的規則跟技巧教好,出去比賽連基本的猜子或者提子、打劫的規則都不熟。

「棋力導向」的極端則過於強調衝棋力,上課內容皆採取高效提升棋力的記譜、背定石、做題目、下棋,採菁英制度,但如果沒有把興趣等量的帶上去,這樣的練習又有多少孩子受的了呢?或者在教學過程中已導致學生興趣降低而流失。

兩者皆是過猶不及。

多數家長對於圍棋存在一種浪漫。他們希望孩子從中學習到靜心與思考,提高專注力,提高挫折忍受力。然而孩子要從玩遊戲達到上述這些境界,需要進入「對圍棋本身產生興趣」階段。培養孩子對圍棋達到這階段的興趣,是老師跟家長必須共同努力的課題。每個學生需要花費的時間不一,家長如果能跟老師密切配合,肯定能大幅縮短這段時間。

溝通是最佳的方式,且有效。孩子的問題家長最清楚,跟老師討論之後,依照孩子的問題循序漸進、一步步克服,至於用哪種方式,只要老師、家長、學生都可接受那就可以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